-
-
-
-
2022-09-27
草果(Amomum tsao-ko)是姜科豆蔻屬重要的香料作物,也是傳統的中藥材,。成熟的干果具有獨特的香氣和辛辣味而被人們廣泛用作香料。草果具有重要的經濟和藥用價值,,在我國云南,、廣西、貴州等地被廣泛栽培,,其中,,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推廣種植草果,據統計2020年草果的種植面積已達111.4萬畝,,怒江州已是全國草果的核心產區(qū),,也是實現當地群眾共同富裕的重要經濟作物。由于草果分子育種技術尚處在基礎研究階段,獨特香氣形成的生物學機制尚未清楚,,草果基因組及相應的香氣合成分子機理研究對后續(xù)草果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fā)表了我校聯合怒江綠色香料產業(yè)研究院,、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廣東藥科大學等8家單位完成的題為“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Amomum tsao-ko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biosynthesis of flavor compound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組裝了草果的染色體級別基因組,,揭示了草果
-
2022-09-23
近日,,我校獸醫(yī)學院寄生蟲團隊、嶺南現代農業(yè)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華中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等單位合作,,闡明了磷酸戊糖代謝在人獸共患病原體弓形蟲生長和代謝中的作用與機理,。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fā)表于PLOS Pathogens(論文鏈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10864)?! 」蜗x是重要的廣譜人獸共患寄生原蟲,。弓形蟲感染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畜禽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造成巨大的社會問題和經濟損失,。目前,,弓形蟲病尚無理想的藥物和疫苗。現有研究表明,,代謝途徑與蟲體的生長和毒力緊密關聯,,是藥物和疫苗設計的潛在靶點。葡萄糖分解代謝主要包括糖酵解和磷酸戊糖代謝途徑(PPP),,研究人員前期已解析了糖酵解在弓形蟲生長發(fā)育中的作用,,發(fā)現了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脫氫酶等潛在的藥物和疫苗設計靶標(Xia et al., mBio, 2019;Xia et al., Cellular Microbiology, 2018,;Xia et al.,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9),。
-
-
2022-09-20
谷氨酸是食物和飼料中含量最豐富的氨基酸,對于促進腸道發(fā)育和健康具有重要功能,。近日,,我校動物科學學院、嶺南現代農業(yè)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廣東省動物營養(yǎng)調控重點實驗室,、國家生豬種業(y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修啟研究員團隊在國際著名經典學術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影響因子10.002)上在線發(fā)表“L-glutamate requires β-catenin signalling through Frizzled7 to stimulate porcine intestinal stem cell expansion”的論文(鏈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018-022-04545-2 ),揭示胞外谷氨酸,與細胞膜上卷曲蛋白7(FZD7)受體結合,,激活β-catenin,,增強Wnt信號通路,提高腸道干細胞活性,,促進腸上皮發(fā)育的新機制,。 為驗證團隊提出的營養(yǎng)素(毒素)作為信號分子(配體),,可以與膜受體(感應體)結合,,調控腸道干細胞命運決定的“配體-受體”結合學說,再添新證據,。該研
-
-
2022-09-15
近期,,我校資源環(huán)境學院李永濤教授和張玉龍副教授團隊在農田土壤重金屬鎘污染修復機理和技術方面取得進展,圍繞水凝膠消減材料從消減策略,、材料調控到大田應用在工程技術,、環(huán)境科學與生態(tài)學等領域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一區(qū),IF=16.774),、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一區(qū),,IF=14.224)、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一區(qū),,IF=8.071)上發(fā)表3篇論文,,申請和授權了7項國家發(fā)明專利。在國際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在線發(fā)表的論文“A field study of nano-FeS loaded lignin hydrogel application for Cd reduction, nutrient enhancement, and microbiological shift in a polluted paddy soil”(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8647)表明,,負載納米FeS的木質素水凝膠(
-
2022-09-08
近日,,我校國家農業(yè)制度與發(fā)展研究院(NSAID)羅必良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流轉“差序格局”撕裂與農地“非糧化”:基于全國29省調查的證據》在國內管理學“頂級期刊”《管理世界》發(fā)表。論文第一作者為仇童偉,通訊作者為羅必良,。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國家戰(zhàn)略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農地流轉政策的實施,,以及農村要素市場的快速發(fā)展,,農地流轉造成的“非糧化”問題受到普遍關注。文章通過農地流轉“差序格局”概念區(qū)分了農地交易對象,,并利用2015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的29省農戶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農地交易對象對農地種植類型的影響,以及農地租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結果表明,,與親友和本村農戶相比,將農地流轉給外村農戶或經濟組織更可能造成“非糧化”生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農地租金具有明顯的“差序格局”特征。與此同時,,農地租金表征了不同對象間流轉交易的市場化程度,,并對“非糧化”生產具有直接影響。一旦熟人間交易與非熟人間交易的農地租金出現趨同,,則意味著農地流轉“差序格局”及人格化流轉維系的“趨糧化”種植格局將被打破,。尤其考慮到仍有超過50%的流轉農地是在同村熟人間進行的交易,農地流轉“差序格局”的撕裂可能持續(xù)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