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臺為灰色三層高水泥建筑,,在入口大門的西側下方有一連州青石碑“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天文臺奠基于此 校長鄒魯書”,,上方橫額書有繁體“天文臺”三字,。建筑體東西對稱,,大門中開,,第三層在大門之上兩側建有兩個圓頂“蘑菇”狀建筑,,方便放置天文望遠鏡,。整個建筑保存完好,,設計者為廣東著名建筑師鄭校之,。
天文臺于1936年11月11日奠基,,1938年建成,是國立中山大學所建三座天文臺中的第二座,。第一座天文臺于1929年6月在越秀中路老中大校園建成,,第三座建于抗戰(zhàn)時坪石中大校本部。中大天文臺是中國人自主建設的第一個現(xiàn)代天文臺,,有“廣東第一”“中國第二”之稱,。
天文臺的倡建者是第三任中大校長,、留法天文學博士張云。1935年,,國立中山大學石牌五山新校區(qū)落成,,在張云倡議下,再建新天文臺于新校園的高崗之上,,面積為舊臺4倍,。建成后因日軍入侵,廣州淪陷,,中大先后搬遷至澄江,、坪石等地,直到1946年才正式使用,。
天文臺承載了一代天文學家張云教授及其弟子鄒儀新,、葉叔華、席澤宗,、容壽鏗的故事,。鄒儀新是張云親自培養(yǎng)的我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也是亞洲第一位女天文學家,。葉叔華院士畢業(yè)于此并因天文學研究成就被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葉叔華星”,。席澤宗是中國科技史界的第一位院士,作為天文臺里大學生,,他在這里寫下《彗星》等一系列天文學科普作品,。1943年畢業(yè)于中大天文系的容壽鏗,1949年任天文臺臺長,,為天文臺恢復使用和南京大學天文系創(chuàng)建作出突出貢獻,。
1952年全國院校調(diào)整,天文系調(diào)入南京大學,,天文臺中儀器資料也同時運去,。此后曾作為生物系鈷60輻射中心,現(xiàn)為廣東農(nóng)村政策研究中心辦公樓,。